從探索宇宙、生物奧祕到知識傳遞,
從AI發明、文明社會到便利生活的各項發明,
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都是前人努力不懈的成果!
隨著科學發展的年代,透過簡單易懂的漫畫圖解,
一起來認識歷史上改變未來的關鍵時刻吧!
★上冊分為「宇宙、生命、知識」三個篇章,下冊分為「發明、社會、生活」三個篇章,每篇之下再細分若干主題,介紹改變人類生活的100項發明與發現。
★以漫畫和年表方式依時間順序說明每項主題的關鍵變革與發展,生動且具啟發性。
★書末附「再多介紹一些」單元,深入了解歷史上改變未來的人物。
★是飽含趣味的知識百科,也是科學和歷史課程的補充教材。
二世紀時,大家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最早的注射器是用豬的膀胱製成的?
最初的照片,照一張需要耗時八小時?
原本的攝氏溫度,冰點是100度,沸點是0度?
在未來的世界,車子都能夠自動駕駛!
機器人不只能幫忙工作,還能療癒身心?
隨著科技不斷的進化,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不僅比過往更深更廣,日常生活也早已離不開便利的工具與設備,這些全都仰賴前人努力不懈的研究與開發。而世界到底是怎麼變成如今的樣貌呢?藉由「科學史漫畫年表」系列(上下共2冊),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科學史漫畫年表」系列書籍上下共兩冊,分別以時間軸的方式,依序呈現歷史上的各種發明與發現。
《科學史漫畫年表:改變未來的100項發明與發現(上冊)宇宙・生命・知識篇》一共包含「宇宙」、「生命」、「知識」三個篇章,每篇之下再細分為若干主題,以漫畫圖解和年表形式依時間順序說明每項主題的關鍵變革與發展:
◆暢遊「宇宙」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開始觀測太陽、月球、星星等天體,發展出多種宇宙論,例如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認為其他天體皆是繞著地球轉,哥白尼則提出「日心說」,為學界帶來關鍵性的變革。隨著科技的進步,從肉眼到望遠鏡的發明,大家越來越能看清楚遙遠天體的樣貌;而透過太空方面的技術開發,世界各國紛紛利用火箭、太空船進行宇宙探測,試圖更進一步了解宇宙的樣貌。
◆探索「生命」
透過大量的研究,人們不僅解開了遺傳之謎,更發展出基因改造技術、生物複製技術,還有「iPS細胞」這種萬能細胞可用於治療疾病與製造器官;而治療疾病也需要藥物和醫療器材的輔助,隨著生物學、植物學、腦科學的演進,人們開發出各種療法與疫苗,內視鏡、聽診器、X光、MRI等設備也讓醫生能夠更準確的診斷病情。
◆傳遞「知識」
知識的傳播仰賴紙、筆、印刷、影音技術的發展,例如古時候用泥板記事,以蘆葦草書寫在莎草紙上,經歷造紙法、活字印刷術和影印機後,才促使了3D列印技術的誕生;人們依靠地圖和氣象預測理解世界的全貌,用電腦連結遠方的人事物,從物理化學於各領域的研究了解萬物百態的本質,而肉眼看不見的時間、運動定律、重量、磁力、元素與熱也隨著時代有著顯著的進展。
《科學史漫畫年表:改變未來的100項發明與發現(下冊)發明・社會・生活篇》一共包含包含「發明」、「社會」、「生活」三個篇章,每篇之下再細分為若干主題,以漫畫圖解和年表形式依序說明每項主題的關鍵變革與發展:
◆跨時代的「發明」
從古至今,金和銅、鐵等金屬的加工技術不斷進步,玻璃、塑膠的製作方法逐漸演進,皆已成為日常用品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軍事武器也隨之進化;除了材料,AI與機器人的發展更為世界帶來史無前例的巨浪,從分擔勞力活到成為人類的超級大腦,現在的AI不僅能夠下棋、創作小說,還能駕駛汽車,人與電腦的合作能夠完成更多足以改變世界的壯舉。
◆發展文明「社會」
如今的文明社會來自於古時候人們想探索未知、聯繫遠方的熱情,陸海空的交通工具隨著時代大幅躍進,例如一開始只能藉由滑翔機、熱氣球進行短程飛行,後來逐漸開發出飛船、直升機和各式飛機,暢遊世界不再是夢想;而通訊系統也從古代的烽火狼煙、到後來的電報、電話、衛星通訊、網路等而有了劇烈的變化。如今,人們不用受限於步行可達之地,想去哪裡都能隨時抵達。
◆打造便利「生活」
以前的人使用油燈或是蠟燭來照明,歷經煤氣燈、弧光燈、電燈的研發,現今LED燈、霓虹燈早已遍布大街小巷;古時候以具有價值的物品來當作貨幣,現在則是紙鈔硬幣廣泛流通,甚至出現了虛擬貨幣;自動販賣機、鞋子、眼鏡、傘、體育用品、各式家電也不斷演進與開發,聯手打造出我們眼前的便利生活。
透過簡要的敘述,按照年代循序漸進的介紹,讀者一路閱讀下來,便會有豁然開朗之感,除了明白歷史脈絡的軌跡,也敬佩前人們的努力,造就了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
如果你也是個知道的越多,越感不足的讀者,歡迎翻到書末「再多介紹一些」,更進一步認識這些歷史上的人物吧!
※「科學史漫畫年表」系列(共2冊)
《科學史漫畫年表:改變未來的100項發明與發現(上冊)宇宙・生命・知識篇》
《科學史漫畫年表:改變未來的100項發明與發現(下冊)發明・社會・生活篇》
作者
Gakken
專業出版教育讀物的日本出版社,以努力創造教育機會,開發和提供優質教材為理念。出版品種類繁多,包含教育雜誌、童書、科普書籍、學習參考書、百科全書、圖鑑、辭典等。
審訂者
邱明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生物研究所生態形態組碩士畢業,現任臺北市立蘭雅國民中學教師,並參與編著康軒版自然領域教科書,擅長領域為環教為主的生物及藝術跨域專業,及多元的斜槓專業,是師生的神救援。以教育為職志獲獎無數,如:國家環境教育獎個人組優等、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與銀質獎、北市科展優良指導教師銀質獎、師鐸獎、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等。
陳俊良
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現任於臺北天文館展示組組長。致力於天文推廣與科普教育逾二十年,曾擔任天文營和社區大學講師,編撰天文年鑑與文字導覽手冊,也參與策畫多檔特展並主導展示場更新,目前仍在館內持續天文推廣的志業。
趙珩宇
國立嘉科實驗高級中學生活科技教師與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創客社指導教師,曾任教於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永春高級中學及金華國民中學。著作有《生活科技這堂課》和《動手入門Onshape 3D繪圖到機構製作》,並且為108課綱審訂之國中《生活科技》教科書(翰林版)和高中《生活科技》教科書(育達版)作者之一。
簡麗賢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物理教師,科普作家,教育部物理學科中心種子教師,中學科學營講師,多次獲邀擔任臺北市圖書館市民親子科普講座的講師,曾獲得物理教育學會年度教學獎及物理教育推廣獎。著有《如何學好高中物理》、《生活物理SHOW》、《木星上的炸薯條最好吃?》等科普書,科普作品常見於《中學生報》科學萬象版、《人間福報》趣味多腦河版。《生活物理SHOW》一書獲選為「好書大家讀」科普知識類優良讀物、文化部青少年優良讀物推薦書。
譯者
劉子韻
貓派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修畢。熱愛生活,喜歡寫作、閱讀、旅行、追火車、攝影、料理、浸在咖啡店裡。本職編輯,斜槓中日翻譯與文字創作,著作有《我在動物園實習的幸福時光》(貓頭鷹出版)、《出發!航向七大洲》(康軒文教);譯作有《細胞城市大冒險》(小熊出版)、《熱愛恐龍的女孩,最終成為激勵人心的古生物學家!》(小木馬出版)、《生物死亡研究所:死去與活著都有意義!》(時報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