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食品的鳥事並不如煙
加了防腐劑的醬油、壞罐頭、速食麵、餿水油、假奶粉、假番茄醬、傳奇養樂多、手搖杯、蘆筍汁、早餐店、咖啡館、華西街蛇肉店……
農糧專家暢談黑心食品,細數台灣食品演進史,
繼金鼎獎得獎作品《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後又一力作。
大家都愛提過去阿公阿媽的年代,吃的東西都很自然,沒有加工食品、更沒有人工添加物。那個年代都是農村小作坊、小商家,老闆與客人都熟識,所以不敢亂來;那個年代民心古樸,人人都很誠實。但是,其實阿公阿媽那個時代的黑心食品才叫第一名!
黑心食品並非橫空出世,早期的台灣食品工業不發達,各地充斥小作坊、小商家。買賣食品不談安全,講的是濃厚的人情味。只是從古至今良心無法秤斤論兩賣,食品做得再美味也得設法保存。於是從1950年代起,便有各種食品違法添加的新聞與官方調查報告。這些「黑心之舉」,有些是惡意,有些是無知。如今回想,小時候在油鍋邊等待炸得酥脆的油條起鍋,誰管那鍋油多久沒換過,包裹滾燙油條的報紙或電話黃頁簿用的是什麼油墨,即使油條上沾了印刷的黑字也趁熱照吃不誤。我們吃著吃著,還不是「辣撒呷、辣撒肥」!
若要細究大家記憶中的美好滋味,還真的要從加工食品中尋找。本書作者爬梳大量資料,以嘲諷揶揄的文字暢談黑心食品,細數台灣食品演進史。許多台灣美好的滋味橫掃半世紀──加了防腐劑的醬油、壞罐頭、速食麵、餿水油、假奶粉、假番茄醬、傳奇養樂多、手搖杯、蘆筍汁、早餐店、咖啡館、華西街蛇肉店……,其實都是對台灣經濟產業有貢獻的農產品和食品。
本書特色
★農糧專家暨飲食社會學家、金鼎獎作家暢談半世紀以來台灣食品演進史。
★筆鋒犀利,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長年對台灣農產品和食品知識的累積。
★詼諧的文字搭配上百張精彩圖片,圖文並茂,讀來趣味盎然,知識含金量高。
作者
劉志偉
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博士,財團法人台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長期關注台灣戰後農業發展議題,專長為農業政策與農業政治經濟學。著有《台灣飲食革命:麵食文化與烘焙產業》、《咖啡在雲端》等書,其中《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曾獲得第37屆金鼎獎。2014年創設「文青別鬼扯」粉絲專頁,開啟了台灣社會關於食農議題與農業論述的討論風潮,粉絲因此冠以「鬼王」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