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凱莉.麥克唐納(Kerry McDonald)
教育政策作家,文章發表於《富比士》(Forbes)、《新聞周刊》(Newsweek)、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理性》(Reason)、《教育的未來》(Education Next)、《自然派母親》(Natural Mother)與其他期刊雜誌上。她於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取得經濟學學位,於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取得教育碩士學位,目前在自主教育聯盟(Alliance for Self-Directed Education)擔任董事。
有四個從未上過學的孩子,目前住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市。
譯者
林麗雪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譯作類金籤獎得主。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自由的選擇》、《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荒野之子》等書。合譯有《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美國金權》等書。
描述
作者: 凱莉.麥克唐納(Kerry McDonald) 譯者: 林麗雪
學校是後天的,而學習是天生的──
還記得孩子好奇且熱切探索世界的眼光和笑容嗎?
孩子生來就有求知的渴望和學習的能力,
我們能否讓孩子保有這些天賦,而不被體制化的學校思維所抹煞?
誰說教育一定要跟學校掛勾?教育等同於學校,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當考試導向為主的作業、測驗占據了孩子的大半童年,當孩子展現天性卻被貼上「過動」標籤,家長、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整個社會,是否已準備好有別於傳統學校體制的良好替代方案?
身兼四個自學孩子的母親及教育研究者,作者凱莉‧麥克唐納指出,「自學」首先是一種「去學校化」的思維,加上陪伴者充分的信任與支持,就能讓孩子領路,陪他們發展出獨特而豐盛的旅程。本書帶我們走入一個個自學家庭、自學生與自學組織的真實生命經歷,看這些開創者如何取得百花齊放的改革成果。
本書揭示了學校和教育在歷史中的糾纏關係,也提供實用的實踐建議,告訴我們如何支持孩子追求真正的教育。書中更深入探討當前既存的各種自主學習模式與資源,舉凡:各類學習中心、創新型夏令營、非典型的自學機構如民主學校等,甚至談及力求轉型創新的公立學校。這些資源與機構的目標一致:協助孩子自主規劃並學習自己人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熟練「自主教育」這項終身受用的能力。
自學就是生活,允許孩子不帶著常規教育與類學校思維的靈魂生活。協助孩子進行自主學習並沒有一種唯一的方法,每個人各有自己獨特的旅程,但關鍵都在於,信任與支持每一個孩子自己的渴望。
如今,自學作為一種世界性風潮正在興起,
目的是允許孩子用合乎他們天性的、快樂而自然的方式去生活與學習。
選擇自主教育,是家庭勇於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
在這樣的家庭裡,教育的主動性與方向來自於孩子強烈的內在動機,
父母與其他成人只是提供所需的環境,以便讓孩子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
本書特色
▎美國作為介於北歐與台灣之間,自學教育起步早台灣二十五年的國家,是非常好的歷程借鏡。
▎詳細介紹了歷年全美各地百花齊放的自學機構,無論想讓孩子嘗試自學到什麼程度的家長,或是對創新辦學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透過採訪真實的自學生、自學家庭、自學機構,提供大量實用的執行建議。
▌我們長年被灌輸和制約的許多迷思,並非事實:
◆教育等同於上學──學校制度在人類史上其實十分晚近,是工業時代的衍伸產物,我們將流水線複製到教育上,孩子成為罐頭產品。
◆孩子沒人逼,就不會主動學習──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孩子會有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節奏。而且玩耍對認知發展和學習至關重要。重點是不被打壞胃口。
◆學習要照特定順序、經成人指導才完整──只要提供足夠的資源,在真正有興趣的情況下,整個小學六年的數學,其實只需要二十個小時就能學完。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現今最熱門的職業十年前多半不存在;父母無法預見未來,強灌知識可能一場徒勞,培養「探索的能力」才是給孩子魚竿。
◆上學才能社會化──校園外孩子實際參與社區生活,與不同年齡、形形色色的人互動,才是貨真價實的社會化。
◆沒上學,若將來想受高等教育會無法銜接──有高比例的自學孩子後來都選擇了上大學,且因為習慣「自己找答案」,反而更適應高等教育。
還記得孩子好奇且熱切探索世界的眼光和笑容嗎?
孩子生來就有求知的渴望和學習的能力,
我們能否讓孩子保有這些天賦,而不被體制化的學校思維所抹煞?
誰說教育一定要跟學校掛勾?教育等同於學校,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當考試導向為主的作業、測驗占據了孩子的大半童年,當孩子展現天性卻被貼上「過動」標籤,家長、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整個社會,是否已準備好有別於傳統學校體制的良好替代方案?
身兼四個自學孩子的母親及教育研究者,作者凱莉‧麥克唐納指出,「自學」首先是一種「去學校化」的思維,加上陪伴者充分的信任與支持,就能讓孩子領路,陪他們發展出獨特而豐盛的旅程。本書帶我們走入一個個自學家庭、自學生與自學組織的真實生命經歷,看這些開創者如何取得百花齊放的改革成果。
本書揭示了學校和教育在歷史中的糾纏關係,也提供實用的實踐建議,告訴我們如何支持孩子追求真正的教育。書中更深入探討當前既存的各種自主學習模式與資源,舉凡:各類學習中心、創新型夏令營、非典型的自學機構如民主學校等,甚至談及力求轉型創新的公立學校。這些資源與機構的目標一致:協助孩子自主規劃並學習自己人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熟練「自主教育」這項終身受用的能力。
自學就是生活,允許孩子不帶著常規教育與類學校思維的靈魂生活。協助孩子進行自主學習並沒有一種唯一的方法,每個人各有自己獨特的旅程,但關鍵都在於,信任與支持每一個孩子自己的渴望。
如今,自學作為一種世界性風潮正在興起,
目的是允許孩子用合乎他們天性的、快樂而自然的方式去生活與學習。
選擇自主教育,是家庭勇於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
在這樣的家庭裡,教育的主動性與方向來自於孩子強烈的內在動機,
父母與其他成人只是提供所需的環境,以便讓孩子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
本書特色
▎美國作為介於北歐與台灣之間,自學教育起步早台灣二十五年的國家,是非常好的歷程借鏡。
▎詳細介紹了歷年全美各地百花齊放的自學機構,無論想讓孩子嘗試自學到什麼程度的家長,或是對創新辦學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透過採訪真實的自學生、自學家庭、自學機構,提供大量實用的執行建議。
▌我們長年被灌輸和制約的許多迷思,並非事實:
◆教育等同於上學──學校制度在人類史上其實十分晚近,是工業時代的衍伸產物,我們將流水線複製到教育上,孩子成為罐頭產品。
◆孩子沒人逼,就不會主動學習──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孩子會有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節奏。而且玩耍對認知發展和學習至關重要。重點是不被打壞胃口。
◆學習要照特定順序、經成人指導才完整──只要提供足夠的資源,在真正有興趣的情況下,整個小學六年的數學,其實只需要二十個小時就能學完。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現今最熱門的職業十年前多半不存在;父母無法預見未來,強灌知識可能一場徒勞,培養「探索的能力」才是給孩子魚竿。
◆上學才能社會化──校園外孩子實際參與社區生活,與不同年齡、形形色色的人互動,才是貨真價實的社會化。
◆沒上學,若將來想受高等教育會無法銜接──有高比例的自學孩子後來都選擇了上大學,且因為習慣「自己找答案」,反而更適應高等教育。
You may also like
熱銷中 Top Trending
Treehouse, The (正版) Boxset / Bundle with QR code Audio (Andy Griffiths)
銷售價格從 HK$179.00
原價HK$673.00
有存貨